严沁
小朋友在区角内玩橡皮泥,我也凑过去和他们一起玩,顺手拿起桌子中间的一块已经混色的橡皮泥捏了起来。捏什么呢?我心里一时也没谱,要不,就捏个螃蟹吧?
“老师,你在捏什么呀?”一个清脆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路。我回过头来,梅嘉怡正好奇地盯着我手中的橡皮泥。
“你看我捏的像什么?”此时,我才捏了个螃蟹的雏形,自己看着也不像,孩子会猜什么?
“像一块饼。”
我笑了:“猜不着吧?先不告诉你。”
坐在旁边的韦奇按捺不住了:“不对,老师捏的是螃蟹吧,你看,这里是螃蟹的头呢。”说罢,用手指着我的橡皮泥,一脸肯定的样子。我窃喜:还是xx最懂我的心。
没等我开口,xx插了进来:“老师捏的是糖果呀!”
“啊,糖果?哪里像糖果?”
“它上面有漂亮的花纹。”嗯,多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橡皮泥,看上去确实有点像棒棒糖的花纹。
xx更离谱:“我看着像乌龟。”他指着螃蟹,真的有点像……
我已经不想再捏螃蟹了,只想听孩子们说“像什么”。只要孩子们的想象有点儿依据,我就冲着他们竖起大拇指。“小小手儿真能干,捏捏泥儿变变变,变成小兔蹦蹦跳,变只小狗汪汪叫,变成青蛙呱呱呱,变成小猫喵喵喵,变成鱼儿游游游,变成小鸟飞上天,变呀变,变呀变,变成……”或许,捏橡皮泥的快乐,并不在于捏得有多像,而在于捏的过程可以想象更多的内容。
坐在孩子们中间,我也享受到了捏泥的快乐,这快乐,源自孩子的想象,也因为,我今天没有因自己的固有思维而限制孩子的想象。
14道前街上的银杏树
由于我班最近在开展《童眼看苏州》的课题活动,每天我经过苏州的道前街发现街上有很多银杏树,我觉得很漂亮,于是我把它拍了下来给孩子看,孩子们很好奇,问:“老师,这是什么树啊?”看到孩子们对照片产生了兴趣,我觉得正好可以组织孩子们持续观察,感受生命周期的反复,探索植物生长的奥秘。银杏树上长满了小球球,我问孩子们:“这些小球球是什么?”孩子们摇头。“那这棵树会开花吗?”孩子们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于是,我继续引导孩子们进行猜测:“从小球球里会长出叶子还是开出花呢还是会结果呢?”孩子们大部分表示会长叶子。我把孩子们的猜测记录了下来,并在墙面上布置了两棵光秃秃的“银杏树”,请孩子们把银杏树当时的状况画下来贴到墙饰上,然后每天观察有什么新的发现。而我则记录下开始观察的时间:10月25日。之后,我会隔一段时间给孩子们看一看道前街的银杏树,孩子们总会问我:“老师,梧桐树怎么还是小球球?”时间因为等待而显得漫长,但这正好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耐心和观察的细致性。我们将一起等待银杏树开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一日游戏活动中,模仿小动物的游戏往往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其实科学探究就在孩子们的身边。作为教师更应该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奇妙,关注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愿望,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银杏树叶变黄了
过了些天,天气转凉,但梧桐树还没有开花的迹象。孩子们的观察兴趣慢慢减弱了。我想如果银杏树再没有变化的话,孩子们可能就不再关注它了,我们的观察活动难道要提前告终?就在这时,有一天我突然发现银杏树有几片叶子变黄了,像一把把小扇子。于是,我把它拍下来引导孩子们观察。孩子们欣喜不已,他们兴致勃勃地观察着、讨论着。我趁机问他们:“银杏树的叶子原来是什么颜色的?”“绿色的。”我又问:“现在呢?”“有的变黄了。”孩子们的观察真细致,形容得也很贴切。这一天是11月13日。经过大半个月的时间,银杏树终于有变化了。
又过了几天,道前街的银杏树大部分叶子都变黄了,就像一只只蝴蝶躲在树上,漂亮极了。这下,孩子们能更近距离地进行观察了。妮妮说:“我觉得银杏树的叶子好像一只只小蝴蝶在捉迷藏。”多贴切的比喻呀!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我把上一次大家猜测、讨论的内容读给孩子们听,他们听得特别认真。尤其是听到银杏树会有什么变化时,孩子们异口同声说:“变黄。”我想,孩子们已经知道了要用事实说话,要经历猜测、观察、验证的过程,养成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
之后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画了银杏树,用黄色的叶子代替了原来墙饰上绿色的叶子,展现了一个简单的变化过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一日游戏活动中,模仿小动物的游戏往往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其实科学探究就在孩子们的身边。作为教师更应该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奇妙,关注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愿望,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结合孩子的需要和兴趣,我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可爱的小螃蟹》。让孩子们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了解螃蟹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从而感受与螃蟹做朋友的快乐,激发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目标
1、亲近与观察小螃蟹,激发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通过观察螃蟹,发现螃蟹的显著特征、了解螃蟹的生活习性。
3、鼓励幼儿运用多种表征方式大胆表现螃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螃蟹,发现螃蟹的显著特征、了解螃蟹的生活习性。
难点:鼓励幼儿运用多种表征方式大胆表现螃蟹。
活动准备
1、每组螃蟹一只,水盆一个;
2、吸管若干,各种废旧材料;
3、背景图画一幅;
4、《小螃蟹生活习性》的录音。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朋友,你们想和它见面吗?它要给小朋友出个谜语:“两只大钳会夹人,走起路来横又横,水中身穿青灰衣,盘中变成红色衣,是谁呀?
二、基本部分
(一) 说一说
你能说说螃蟹是什么样的吗?大家说了很多,让我们来亲眼看看这位朋友究竟是什么样的?
(二)看一看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提出观察要求:用吸管去碰碰螃蟹,不用手去触摸螃蟹,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
(1) 螃蟹的身体是怎样的?身上有什么?
(2)螃蟹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身体的反面呢?
(3) 螃蟹是怎样爬?
2、观察螃蟹的图片,引导幼儿发现、指出其中的错误。
“我们刚才看到图片上的螃蟹不是少了腿就是少了钳子,那我们现在来组合一只完整的螃蟹。”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依次拼出螃蟹的身体。
3、听一听
提问:螃蟹的家在哪里?螃蟹喜欢吃什么?
4、操作活动
引导幼儿通过拼粘、涂色的方法表征螃蟹。
教师和幼儿共同检查制作的螃蟹,巩固对螃蟹的认识。
三、结束部分
将制作的螃蟹挂在身上,在海浪的音乐声中进行表演。
反思
《可爱的小螃蟹》是一节科学活动,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愉悦、平等、自由的平台,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螃蟹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整个活动中幼儿都在自主探究、都在“玩中学”,活动气氛很活跃。通过观察、讲述、表征的过程,幼儿对螃蟹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活动的成功之处在于:一、活动的设计遵循幼儿认知的特点,从猜谜语、观察螃蟹、讲述发现、纠正错误、表征几个环节中,层层递进,让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来进行认知。二、“以音代物”,孩子对螃蟹的生活环境的了解较少,而且这一环节也不宜表现,给幼儿提供一个听“小螃蟹”自述的环境,并通过提线纸偶进行表演,让幼儿能在近似环境中感受,从而了解螃蟹的生活习性。三、将原来的在纸上给螃蟹涂色改为在小的一次性餐盘中涂色,这样可以减小幼儿涂色的难度,从而更多关注螃蟹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