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课题教研
课题教研
2014小班课题学习资料--苏州的人文历史
发布日期:2014-12-2   点击:1928

苏州的人文历史

苏州(汉语拼音:Sūzhōu,方言:吴语),中国城市,古称吴,现简称苏,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和别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大城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江苏省省辖市,行政级别为地级市,实际享受副省级城市待遇,是江苏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顾辟疆所建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苏州因此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苏州是有效资料显示现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城市,苏州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政治中心;西汉武帝时为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司马迁称之为“江东一都会”(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陆游《奔牛水闸记》),宋人进而美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州则“风物雄丽为东南冠”;明清时期又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称苏州“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244311人苏州市暂住登记人口586万,其中育龄妇女近200万,流动已婚育龄妇女近100万,其中市辖区2353019人,2007年全市出生人口48552人,出生率为7.83‰,全市人口自然增长8049人,增长率为1.30‰;苏州市下辖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虎丘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苏州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已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苏州下辖的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全部进入中国百强县市前5名。一个特大的、引人注目的苏州正在中国的东方崛起!

苏州建城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514年),当时吴王夫差父亲阖闾命楚国叛将伍子胥建阖闾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里作为吴国的都城,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是吴文化的发祥地。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

苏州古城座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其中,集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等于一体的苏州园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奇葩。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并同网师园、环秀山庄与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个古典园林,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同时,“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姑苏城外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等,点缀于太湖之滨,另有同里、周庄、甪直、木渎等水乡古镇,这些都使苏州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苏州评弹艺术

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

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评话和弹词: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

演出方式:苏州评弹说唱,大体分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三种演出方式。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

流派唱腔: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

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近40多年来,评弹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中篇和短篇等新的演出形式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