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孩子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本学期,我们班根据课题活动的安排,开展了很多关于苏州园林的美术欣赏和绘画、制作活动,但是,在欣赏活动中,孩子们往往一开始比较有兴趣,但是一会儿之后就失去了耐心,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降低了。于是,我们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首先,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凡是形象鲜吸明、具体,并富有情绪色彩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兴趣且易记住。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情境,使幼儿觉得轻松、愉快。如:在欣赏活动——“假山”这个主题中,请家长带幼儿去园林里玩假山,在课堂上,通过看看,说说,想想,做做,玩玩,使孩子学习兴趣大增,他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得到发挥,自然地学到许多知识。
其次,丰富幼儿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学习兴趣的发展。幼儿的知识经验丰富,他们的兴趣就越广泛。因些,我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扩大幼儿的知识面,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如:请孩子们利用节假日和外出游玩的机会观察苏州的桥,并利用谈话时间来相互交流;把握户外活动和散步、种植等活动,请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花,丰富幼儿对花卉的了解。这类活动能激起孩子对自然现象浓浓的探索兴趣。同时,我对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积极的回答,努力保护、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使用他们的兴趣列广泛。
再次,运用表扬、鼓励的方法,稳定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幼儿保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绘画和制作活动中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孩子及时表扬,适当引导,以稳定、巩固孩子的学习兴趣。例如,有的小朋友在区角游戏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便鼓励他们向全班展示。
总之,我们的教师只要带着爱;带着理智站在一旁用心去关注我们的孩子;用鼓励的眼光,和蔼的微笑引导孩子去动手、动脑,把教育的目标和计划更多地蕴含在关注、引导和启发之中,体现在提供的激发幼儿活动环境和材料之中。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扶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在游戏中合作性的重要
在今天的区域活动中,我请孩子们来搭建园林里的桥,仍然采用了合作的方式,把孩子们分成了几个小组来进行游戏。一开始,苏子晴和李铭榴就因为搭什么样子的桥来争吵了起来,两人虽然是一组,但是主意都挺大,谁也不愿意听谁的,于是,我只能请她们先仔细介绍一下自己的“施工计划”,比如要搭建什么形态的桥,使用哪些材料,具体要如何“施工”等等,经过两人的介绍,两个方案的优缺点也显现了出来,于是,我请她们自己商量要怎么解决“计划”中的问题,在一系列的讨论后,两个人终于共同制定了一个“施工计划”并开始动手制作。
活动中,有一组幼儿搭的桥不稳固,失败了两次,我发现后,便引导孩子一起来找原因,结果发现是做桥墩的薯片筒不稳,怎样才能解决呢?我把“难题”甩给了孩子们,然后自己远远的观察:袁子禾提议用几个长方形的积木摞起来试一试,孩子们一起动手换上了积木,这下桥稳了。这时梅心怡又提议:我们试试在薯片筒里装上一些积木能不能站稳呢?大家又动起手来,这次也成功了,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到了合作的“甜头”,提高了合作能力。
合作是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协调行动。它不仅是幼儿有效探索、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现代人才尤为需要的基本素质。在结构游戏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幼儿在构建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引导幼儿为解决问题一起协商、互助,可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会合作。在组织结构游戏时,我总是把“商量怎么玩”的机会留给孩子,让孩子们在商讨之后确定游戏主题。接下来幼儿之间就开始进行分工,这时,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分歧,我就引导孩子们商讨各自意见的好处与不足,然后确定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渐渐发现每个人的想法都有好的地方,如果把好的想法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更好的主意了。
苏州园林——鹅卵石
幼儿的想象插上翅膀,老师的的指导和呵护,让孩子徜徉在色彩的海洋里,用笔画描绘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美丽大自然。
在各类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个体差异,尊重每位幼儿的作品。每位幼儿的个性,身心发展状况都不尽相同,但是对于美术活动的热情都是一样的。有些孩子的作品,在我们大人看来就是随性的涂鸦,可对于孩子来说,画里有他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构思、自己的想象,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死板的把作品定位为“漂不漂亮”、“像不像”,要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对于孩子的进步要及时、恰当的鼓励。
有一次,班里组织的活动是《美丽的鹅卵石》,让幼儿用画笔描绘鹅卵石组合的情景,有一个孩子的作品,左边画了一个大大的太阳,右边却是阴云密布,下着雨点。我看了就很不理解,就把这小孩叫到自己跟前,让他讲讲自己的这幅画,他说:“那天我去奶奶家,天上有太阳,可刚回我们家天就下雨了。”孩子的观察多么仔细呀!假如我们没有倾听孩子的声音,单按逻辑否定了这幅画,就会使孩子对自己的感受和经验产生质疑,影响了孩子的正确认识。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阻碍,因此不仅要单纯的仿照着鹅卵石图片的图案画,更主要的是让孩子自己组合,设计。
有时由于时间的匆忙,经常容易忽视的讲评环节,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讲评环节在活动中,往往被人忽视。其实,讲评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讲评”应该具体的分为“展示”和“评价”两部分。“展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欣赏和借鉴别人的作品。“评价”是教师通过对幼儿作品的观察,总结出好在哪里?欠缺在哪里?
其实多数时候“展示”和“评价”是同时进行的,教师要在幼儿欣赏他人作品的时候,适时的指导欣赏美术作品的正确方法,指出每幅作品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为幼儿下次作画积累经验,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把孩子的作品贴在主题墙上,专门列出课题的主题墙,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了苏州园林中特有的门洞、花窗、鹅卵石,假山等,孩子们也不仅局限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还了解了苏州园林建筑中的与众不同。
苏州园林——漏窗
漏窗是苏州园林的点睛之笔。漏窗本身是景,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隔墙的水榭楼台、花草树木,透过漏窗,或隐约可见,或明朗入目,移步观景,画面则更加变化多端,目不暇接。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留园、狮子林、拙政园里也到处都是精美的漏窗。透过漏窗,景区似隔非隔,似隐非现。望出去往往光影迷离斑驳,使原来的景致得到拓展和延伸。随着游人的脚步移动,景色也随之变化,真正产些了“一步一景”、“移步換景”的效果。漏窗在墙面上是平面的,有了它,使墙面增添了无尽的生气和变幻感。
漏窗的奇妙,又在于漏窗可以借景,漏窗本身和望出去的景色,合在一起,如同一幅幅立体图画,真是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变化莫测、引人入胜。特别值得向大家介绍的是,在苏州州各大园林中,还从未见到有雷同的漏窗。其中有六角型、菱花、书条、套方、冰裂等等;全用弧线的有鱼鳞、钱纹、球纹、秋叶、海棠、葵花、如意、波纹等。还有用线条构成的寿字、万字海棠、六角穿梅等。图案题材多取象征吉祥或风雅的动植物,属于花卉题材的有松、柏、牡丹、梅、竹、兰、菊、芭蕉、荷花等,属鸟兽的有狮、虎、云龙、凤凰、喜鹊、蝙蝠,以及松鹤图、柏鹿图等,物品题材有花瓶、聚宝盆、文房四宝和博古等,还有表现戏剧人物和故事、象形文字的图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普及和欣赏,幼儿对苏州园林的花窗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也结合课题让幼儿进行了阶段性的欣赏花窗,并以多样性的形式展示给幼儿。另外也创设一个轻松适当的氛围让幼儿去有意识的观察和欣赏。最近让幼儿了解我们苏州园林的花窗,并且通过多种形式去欣赏和了解形状的特征,我们通过多种手段来制作花窗,现在我们使用最简单的方法——绘画来初步了解花窗,我们为幼儿提供的各种形状的外轮廓,有圆形、长方形、扇形等等,经过剪和塑封,可以让幼儿在上面绘画花纹,并且可以重复使用。在教室的柱子上贴上了很多的花窗图案,供幼儿欣赏和借鉴或模仿。幼儿在实际操作中都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某某突然说:“老师,看我画的漂亮吗?”“只是我觉得我画的和图片上的不一样,可以吗?”我说:“当然可以啊,就是我们要掌握好一个对称的要素。你可以再试试看。”在绘画的过程,幼儿对于左右对称或者全方位的对称还是会有一点模糊,我在纸上可以帮助他们绘画简单又能体现的对称图形,让他们参考。经过每天早上的区域游戏让幼儿不停的渗入,对设计和对称的花窗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样我们结束后反思通过这次的实践,知道幼儿的一个水平,也了解了他们对花窗的一个认识,平时绘画好的小朋友可以自己创作,能力差的幼儿可以通过模仿来完成作品,在教学过程教室也该提供简便又容易的图案让幼儿进行借鉴。在下一次的活动中,利用区域的时间,进行小范围的教学,这样可以关注到每一位幼儿,在绘画中发生问题的时候也能直接指出并且纠正。
总之,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漏窗景观不胜枚举,幼儿在生活中丰富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教学、游戏中都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