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课题教研
课题教研
大班组2014.3-2014.6教育笔记----苏州的小亭子
发布日期:2014-6-27   点击:1594

冯雅婧

“我们苏州园林里什么最漂亮?”如果你现在问我们班的孩子,他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到:“亭子!”。在《我最喜爱的园林建筑》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知道苏州园林里有许多美丽的小亭子,萌发热爱苏州园林的情感,我们开展了美术 “苏州的小亭子”教学活动。虽是首次接触水墨画,但孩子们的兴趣很是浓厚,这不,亭子翘翘的角、柱子圆圆粗粗的、还有一根一根的栏杆,小朋友们都画得有板有眼的。但也存在了一些不足之处,现在我想谈谈我的想法,以便以后能在上类似的课时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首先是活动中发现大部分幼儿缺乏水墨画作画技能技巧方面的经验。由于本次活动是一次水墨画活动,我班幼儿也是首次接触,大部分幼儿在绘画技能方面尚未完全成熟。绘画出的作品有的蘸的墨太多了,化成一团,有的蘸的太少了,线条很干,有的画的太大了,有的画得太满了等等的问题,让原本很美的一幅作品变得那么糟糕。由此让我想到,可能孩子们练习画水墨画的机会太少了,才会出现那样的问题,尽管老师交代要求的时候反复强调,蘸的墨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画面上不能画得太多也不能很小,但什么是不能太多不能太少呢,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孩子们没有经验所以无法正确把握,我想只有通过多次的练习之后才能有所感悟吧!

  其次由于本人也缺乏水墨画教学经验,所以我在对于幼儿作品的讲评时,只是一味的进行表扬,对于幼儿存在的一些小问题自己有所忽视,在以后活动中我将避免这一情况,对待有小问题的幼儿,要提出善意的建议,使每一位幼儿的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总体而言,这次活动幼儿能够积极参与,绘画的效果也比我预想的要好很多,但我认为以后我们要多提供机会让幼儿感知画家画水墨画的特点,然后多给幼儿创造一些用棉签画水墨画的机会,而且还要创造让幼儿用毛笔来练习画水墨画的机会。

 

 

《江南民居》有感

遮挡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尽管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空间概念,但在操作中常常不能较准确地表现出来。因此,结合幼儿园课题《地域性城市文化背景下幼儿美术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需要,我组织了《江南民居》这一活动,让幼儿通过欣赏、探索、操作等途径来了解房子间的遮挡现象,正确表现其中的遮挡关系,领略江南民居层叠、黑白相间、错落有致的建筑风格。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遮挡的作画技巧大胆构画江南民居并进行合理布局。

  2.领略江南民居层叠、黑白相间、错落有致的建筑风格。

  3.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视频:《江南民居》。

  2.房子操作卡人手一份,黑色画笔、画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看视频,感受江南民居之美。

  (1)师:老师拍了很多房子的照片,你们想看吗?

  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照片里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回答。(白墙、黑瓦、高高低低、屋顶)(2)引导幼儿观察房子间的遮挡现象。

  师:小朋友看一看,你能数出这里有几幢房子吗?

  提问:为什么会数不清楚呢?

  小结:许多的房子层层叠叠,互相遮挡,有的我们只能看见一部分,所以数不清。

  总结:这些黑白相间、高高低低、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房子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江南民居,美丽极了。

  二、探索操作,感受房子间的遮挡关系。

  (1)介绍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师: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当回小小设计师,把这些江南民居都规划在景区的这块空地内,摆一摆,让他们紧紧地靠在一起,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2)观察操作结果,进一步感受遮挡关系。

  展示幼儿操作材料,师:你觉得他规划的景区怎么样呢?哪些房子被遮挡了?谁挡住了谁?

  三、幼儿操作,大胆构画孩子眼中的江南民居。

  (1)示范遮挡师:景区规划好了,开工啦!想请小朋友来做做建筑师,愿意吗?

  出示已有两幢房子的画面,着重勾画出有遮挡现象的房子。

  师:看,前面已经造了两幢房子了,我们想造更多的房子,你觉得还可以造在哪里呢?

  (教师恰当示范)。

  (2)幼儿操作师:把你看到过的美丽的江南民居造出来吧,造的时候要注意先造前面的房子,让更多的房子紧紧地靠在一起,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四、展示评价,领略江南民居之美。

  师:请已经完成的建筑师们把房子放到景区里来吧!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说说你最喜欢哪些房子,为什么?

  活动延伸:

  师:建筑师们造的江南民居真漂亮,我们把它放到外面,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吧!

执教《江南民居》后,对那傍水而建、白墙黛瓦、精巧雅致的古民居,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盘算起啥时去走一走……很多知识,其实我们都是很陌生的。要组织好一个活动,我们无疑要在台下做足十足的功课。备课前要收集大量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影像资料,还要自学成材:表演、唱歌等等。这备课的过程就是一次充电过程,一节课备下来,该老师对于这一模块的内容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了。这次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重做了一回学生。

 

每个孩子都应是天使

 

孩子一个人在玩玩具,没有吵你,麻烦你,你正在高兴:我的宝贝长大了,真棒!不用麻烦我了!可是,你还没有高兴完,只听:哄~~,宝贝把玩具全部垒起来,然后一脚踢倒,接着发出了恼人的“噪音”……

    吃饭了,孩子洗了手,和你们一起坐在饭桌边安安静静地吃饭,你很欣慰:我的宝贝长大了,真能干!会自己照顾自己了!可是,你还没有欣慰完,只见:呼~~~,宝贝把不爱吃的菜仍了出去……

    有客人来了,孩子很有礼貌地向大家问好,你正在自豪:我的宝贝长大了,真好!会当小主人了!可是,你还没有自豪完,只见:宝贝把所有好吃的、好玩的收进了自己的房间……

……

    还有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宝贝总在天使与恶魔之间转变,让你欢喜让你忧,甚至让你抓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请你相信,每个宝贝都应是天使,只是,有时,他们翅膀的羽毛没有那么柔顺,头上的光环没有那么醒眼,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帮助我们的宝贝理顺翅膀,点亮光环:

1. 想一想:宝贝为什么要这么做?

     孩子的每个动作、表情其实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情绪,只有当我们真正走进孩子时,才会理解、了解孩子,如:宝贝将玩具垒高、推倒,不是他有破坏欲,也不是孩子不乖,仅仅是他想通过 “哄”的一声获取一种满足感:我很棒,有力气!同时,也让你发现:你的孩子——我,长大咯!

     所以,当孩子做出你意想不到的动作、表情时,请你先想想,三思而行,不要粗暴地批评孩子,这样,天使翅膀的羽毛会慢慢被你理顺的。

2. 聊一聊:宝贝到底想干什么?

     想,会让你冷静,但是空想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有想法也应和孩子聊聊,看你是否想对了呢?比如:孩子在有客人来时将自己的玩具、零食藏起来是不是自私的表现呢?

其实孩子除了自私的表现外,可能还有“在乎”的表现:这些东西是我的!是因为我能干,妈妈奖励给我的;是因为我得了十朵小红花,老师奖励我的;是我的好朋友和我交换玩的……有太多的原因,让孩子很在乎一些你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东西,所以,这些小秘密要通过你和孩子真诚地交谈才会让你了解的。同时,这样做,你会帮助天使点亮他头顶的光环。

3. 试一试:还有更好地方法表达吗?

     天使有了柔顺的翅膀、闪亮的光环,离成功也就差一步了,请你帮助天使飞起来:还有更好地方法表达吗?

    我们不吃一种食物时,我们不会买,也不会点,如果有这种菜,我们不会用筷子去夹,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什么不可以告诉孩子呢?

    另外,对于孩子一些不愿意吃的食物,到底孩子是在反感什么呢:味道、形状、颜色……对症下药,改变食物原有的特性,变成孩子喜欢的口味,一切就OK啦!还有,请孩子和你一起买菜、择菜、洗菜,让孩子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这样,包管什么他不喜欢的食物都乐于尝试着吃了!同时,我们可爱的天使就要在蓝天上自由翱翔了……

 

教师应该以怎样的角色介入区域活动进行指导

区域活动的形式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进行适当的的指导。在指导中,教师不能过多的干涉和代替,充当的应该是观察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在充分尊重幼儿自立、自主愿望的前提下,而且是在幼儿有被帮助的需要的时候发出询问:“你需要帮助吗?”,或“我可以帮帮你吗?”。即使幼儿同意接受你的帮助,也不要直接告诉答案,而是为其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供其参考,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他自己去寻找解答的方式。

区域活动有三个强调

1)强调自主。幼儿在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他们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教师应为幼儿自主的活动创造设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环境,以满足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需要。如当孩子们走进建筑区就要自己选择角色,是设计师还是建筑师,是盖楼房还是搭立交桥,是与别人合作,还是自己完成这些都由孩子们自己商量自己决定。

2)强调自发。幼儿活动由幼儿按意愿自发产生,自发活动是幼儿兴趣的最好表现,如果没有幼儿自发活动的内在需要,那么活动也就不复存在。教师应善于发现隐藏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感兴趣的事物,善于挖掘在突发事件中幼儿行为表现背后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创设自发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的自发活动。如:孩子们对奥运会非常感兴趣,他们就会自发的搭建体育场馆、足球场地,甚至有的孩子搭一个公共厕所为运动员提供方便,只要孩子们感兴趣,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有时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超出教师的想象。

3)强调自由。幼儿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是幼儿按自己的方式有轨迹发展的,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在自由的环境里以关怀、接纳、理解、尊重的态度倾听幼儿的表述,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幼儿的行为,关注个别差异,在安全的环境中,允许幼儿各种活动的自由。为此,精神环境非常重要,教师热情亲切、温和的表情和态度会给幼儿带来很大的自由空间和愉快的情绪。总之,我认为幼儿在建筑区活动中受益非浅,我深刻体会到:要想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喜爱并为之受益的活动,关键靠教师教育观念放在第一位,促进幼儿发展将成为必然。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因此,教师的指导应以观察、了解为主,以鼓励、尊重为重。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应区别于集体活动中那种教师主导式的角色,更多的是一种支持性的角色。在指导中,教师应该认识到,有时保持沉默不失为一种良好的策略,因为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所不同。幼儿间的交流由于彼此间的平等地位容易使他们可以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这样的交流所具有的效果是教师的直接支持、指导所不能达到的。教师保持适当的沉默,有利于幼儿互相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借鉴,从而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有时这种不作为的策略实际是对幼儿最大的支持。

总之,教师在实现教师角色科学定位过程中,要注重萌发幼儿的主人翁意识,要让幼儿做学习的主人,要让幼儿学会安排自己的活动内容,放开幼儿的手脚,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培养他们敢想敢做的主人翁意识。教师在活动中要做有心的观察者、强大的支持者、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指导者。真正做到观察细心、支持坚定、参与真实、指导开放,要能发散幼儿的思维、引起他们的联想,要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发现、总结,这样才更有利于幼儿学习自主性的发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活动的魅力,让幼儿充分活动,和谐发展。

 

幼儿的谎言

 昨天下午下课的时候,我们班的小朋友跑到我面前跟我说:“老师,我的铅笔被毛佳栩拿去了,”我听后跟小朋友说:“上课的时候老师给你问问是她拿的不,如果是毛佳栩拿的,我让她还给你。”不一会儿到上课时间了,小朋友们都坐好了,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松鼠再也不敢说谎了。

 从前有一只小松鼠,它觉得自己的力气大极了,勇敢极了。可是,小松鼠的朋友们——小山羊、小野兔和小猴子,却一点儿也不佩服它。这真叫小松鼠伤心透了。

 有一天,小松鼠在出去玩的路上拣到了一根黄澄澄的毛。“这是谁的毛呢?”小松鼠想,“这么粗,这么长,这么柔软,这么漂亮。对,这一定是老虎的。要知道,老虎是森林之王呀!只有森林之王,身上才会长出这样又粗又长,又柔软、又漂亮的毛来。”小松鼠拿着毛刚要继续走,正好碰见小山羊,小松鼠对小山羊说:“你看,我打死了一只大老虎呢!你们看我厉害吧!”小山羊说:“我不信,你有没有证据啊?”小松鼠说:“你们不信,我手里的老虎毛可以做证,你们看,说着它骄傲的举起了那根黄澄澄的松软的老虎毛。”小松鼠那么小的身躯能打死一只老虎,这是为什么呢?小山羊、小野兔和小猴子产生了疑问。

 于是,小山羊、小野兔和小猴子决定试探一下小松鼠,于是它们找了一张老虎皮,小猴子站在小山羊的头上,小野兔站在小猴子的头上,然后,它们穿上老虎皮,在小松鼠第二次出去玩的时候,它们站在路边上,看到小松鼠走过来的时候,它们就跳出来吓唬小松鼠,小松鼠看见真正的老虎来了,吓的连连后退,急忙朝着回家的方向跑去,忽然听见从老虎身上传来了一阵阵笑声,回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好伙伴——小山羊、小野兔和小猴子,小松鼠看见自己的谎言已经被揭穿了,脸红了,低下了头。从此以后,小松鼠再也不敢说谎了。

 小朋友们故事讲完了,老师问小朋友们有谁拿了别人的铅笔?当我刚问完的时候,当时教室里已经不是刚才笑声一片了,而是鸦雀无声、东看西看了。刚才讲的故事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个小朋友都不要说谎,要做个好孩子。我话刚说完,不一会毛佳栩站起来走到李露那里把铅笔还给了李露。

我看到毛佳栩承认了错误也没有批评她,最后快下课了,我跟小朋友们说:“小朋友们都是好孩子,所以我们要跟小松鼠学习,以后不撒谎,做个诚实的好孩子。”小朋友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好!”

观察自然角,让孩子懂得关爱

自然角是每个班级都设立的,孩子们对它很熟悉,总有孩子在它面前逗留,甚至有个别孩子还经常会去给自然角的小动物喂食、给植物浇水,这是孩子多么自然、纯真的行为!

可是有一天,陶熠嘉小朋友急急忙忙跑来告诉我:“老师,王骞皓带来的小鱼死了!”这一句在我们成人听来没什么分量的话立刻在孩子间就像报纸上的头条新闻一样“炸”开了,“怎么回事?”甚至连平时言语不多的孩子都围上去研究了。看着孩子热烈的争论、焦急的神情,我想这正是让孩子们懂得多关注班集体、关心他人的好机会。于是,我问孩子们:“这是怎么回事呀?” 蒋睿宸说“小鱼死了!”“ 骗人,小鱼只是在睡觉!”有的说“小鱼刚才还在吃食呢……”“不对,小鱼眼睛都发白了,肚皮都翻过来了,就是死了!”有的急忙解释说。李璐也说:“小鱼死了,都浮起来,不动了!”我问:“那小鱼怎么会死的?”这下可热闹开了,有的孩子们说鱼食喂的太多了,胀死的。有的则说:“是被王骞皓用手抓,玩死的……”看着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我说:“是呀,小鱼死了我们都很难过,王骞皓更难过。”孩子们马上想到了伤心的时候需要别人的安慰,有的说“王骞皓,你别难过,我明天也买一条一模一样的小鱼我们一起养,我们以后一起保护好自然角的小动物”……第二天,果然有幼儿带小鱼来了,王骞皓小朋友带来了“小乌龟和鱼”。孩子们会随时把自己观察到的小秘密告诉同伴,还会提醒小伙伴不要喂太多的食物,不可以用手去抓,否则小动物会受伤的等等。通过这次谈话,孩子们懂得除了关心自己还要关注他人的感受,关注班级,我们的自然角更有生机了。

我想我们成人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情感状态,引导孩子走出自我世界,培养孩子合作、互助、分享等一系列社会行为,让孩子来懂得分享,并感受交往的快乐。

 

 

命令的口气

 当今社会,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大部分孩子在家里说一不二,与自己的父母讲话也用命令的口气,很多孩子把这样的不良习惯也带到了幼儿园。

在星期二的下午我们区域活动时,我发现我班的余佳宜小朋友用命令的口气对小朋友讲话。如:给我拿铅笔来,给我拿着树叶和剪刀等等,针对班级的这种情况,我分析了各种原因。

1、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替别的幼儿着想,幼儿的行为动机初始一般都是“为我”而不是“为他”。4---5岁的幼儿是自我保护意识产生的阶段,自我意识产生之后,幼儿更多的注意“我的观察”“我的能量”我的作用,这一时期“自我中心”占了上风,所以4---5岁的孩子都是从自我出发来进行选择和活动的,他们往往不去考虑别人。

2、幼儿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成员间进行语言交流,往往认为自己不必客气,常常有意无意地以命令式的口气说话,给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3、情绪的好坏也能影响孩子说话的口气,幼儿行为很少受理智控制,主要受情景和情绪的影响。为了改掉幼儿用命令式的口气说话的不良习惯,培养他们互相团结的精神,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我在班级更注意从自身做起,避免用命令的口气对幼儿讲话,创造处一种民主、礼貌、和谐的气氛。并且对幼儿给予更多的关怀、爱护,其次要耐心细致地给幼儿讲道理,让他们懂得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请别人帮助应该有礼貌别人才乐意帮助你,说话像下命令、别人会讨厌你,不愿帮助你。我们还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引导孩子想到他人、认识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然后,要在一日活动中我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随时纠正幼儿命令式的讲话。如果发现幼儿是在情绪不好时命令别人,老师就告诉他:“心里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就告诉老师,用命式的口气讲话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把情绪带给别人。”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引导,我班的余佳宜小朋友逐渐改掉了用命令式的口气讲话的不良习惯,还学会了更多的礼貌用语,我非常高兴。  

 

当孩子犯了错以后……

最近一直在学习《指南》,它对于我们工作在一线的老师,就像是一盏指明灯。它指出了3-6岁儿童语言领域的基本特征和合理的发展标准,给我们老师在进行语言教育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一天户外活动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在开心的玩着,突然威威慌慌张张的跑过来告诉我:蒋睿宸打人了,我连忙跑过去一看:果然李锦涵的额头上有些红了,我赶紧请阿姨带着李锦涵去医务室冷敷。这个时候我发现蒋睿宸不时的用眼睛偷偷的看我,我一下就明白了,但我故意问:“李锦涵的头是怎么了,谁给他碰的?”几个小朋友连忙说是蒋睿宸故意碰的。出乎我的意料,蒋睿宸竟然不承认,面对小朋友的指正,他死活不承认。听着他的狡辩,我刚要批评他,转念一想:“表扬要让大家知道,批评只让自己知道”,更何况是这种要面子不敢承认的孩子呢?于是我平息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单独把他叫到一边对他说:“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如果知道自己错了敢于承认就是好孩子,勇敢的孩子,老师和小朋友都会原谅他,如果知道自己错了还撒谎,不敢承认这等于犯了两次错,老师和小朋友都不会原谅这样的孩子”。听了我的话,蒋睿宸小声的对我说:“老师,是我不小心把圈扔到他的头上了,我知道错了,老师我保证再也不扔了”。听着蒋睿宸诚恳的话语,我知道他是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一番引导后让他去活动了。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孩子,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才能有效帮助孩子。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错误,这与孩子的年龄、控制力有很大的关系。发生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如果一个劲的去指责和批评,这无疑是对孩子雪上加霜,给他的心理造成更大的伤害,久而久之他就会用撒谎来逃避自己所犯下的错。所以我采取了适合她的教育方法,果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果我们用柔和的心态去对待,但说的是严重的事情,即让他感到老师的亲切又让他了解自己所犯的错,让他知道错了就应该承担责任而不应该用撒谎来解决问题。之后的很多时间,我都会放下教师的身份轻松地与孩子交流。只有尊重幼儿,平等相处,师生关系才会和谐,我们的教育工作才会更加顺利地进行!

 

 

同情心也需培养

如今的社会,过分追求商品经济,以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渐渐淡漠。自认为能在孩子那童真无邪的天地中找到无尽的爱心,但结果却令人失望。生活中往往会上演这样一幕镜头:一个孩子呕吐了,周围的孩子都会流露出厌恶的神情来,有的捂住鼻子,有的转过头去,更有甚者会逃离“现场”。再有,一个孩子摔倒了,稍懂事些的孩子就会跑来告诉老师,而其他孩子则只会袖手旁观或是在一旁笑话他。难道人性本恶?实则并非如此。前两例中孩子的反应其实就是成人的缩影:见到有人晕车呕吐时,会立马叫孩子离得远远的,不要去管;遇到班中有人呕吐时,老师会叫周围的小朋友走开,打扫时还免不了埋怨几句;遇到路人被车撞倒,成人生怕惹祸上身,只会带着孩子快步疾飞,。种种反映无形中都对孩子产生了负面效应。看来成人的言行举止十分重要,孩子的同情心也需要培养。

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呢?本人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一、利用故事、图书、录象等媒体,培养幼儿的爱心

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童话故事,其中不乏同情弱者、抱打不平、惩恶劝善的英雄人物,他们便是幼儿心目中最完美的榜样。在孩子阅读图书、观看录像、动画片时,帮助他们分析主人翁的行为,哪些是好的,该学,哪些是不好的,该摒弃,并请大家各抒己见,说一说“如果是你,会怎么解决?”从而使孩子懂得做人应具爱心的道理。

二、通过募捐等活动,激发幼儿产生帮助弱者的愿望

从小班起,每次园部的募捐活动孩子们都参加了。起初,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贫乏,孩子们往往对“募捐”是什么意思,把钱捐给谁都不清楚。经过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带领幼儿观看西部山区穷苦小伙伴的生活,使幼儿产生感性经验,激发幼儿帮助弱者的愿望。

三、利用突发事件,鼓励幼儿主动帮助、关心同伴

班中体弱儿较多,时常会有小朋友在餐后呕吐,或是由于咳嗽引起恶心而呕吐,还有个别小朋友患有鼻炎,常常要出鼻血。当发生这种突发事件时,教师如何把在一旁惊惶失措的孩子们引入关心帮助弱者的角色中呢?首先应当从自身做起,保持冷静的头脑。其次应当善于发现周围灵巧的,会照顾人的孩子,通过表扬他们的行为,使其身上的闪光点得到大家的认可。利用孩子喜欢模仿的特点,巧妙地将其引入帮助他人的行列中。如班中的柏任照、张政煊是两个细心、灵巧的孩子。有一次,陈宇希小朋友因身体不适,结果把刚吃下的点心全都吐在了地上。当我独自打扫地上的渣滓时,忽然发觉身后有一双小手在把倒在渣滓中的椅子扶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是夏静羽!当时我十分感动,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竟能如此细心。在感动之余,我对她的行为及时进行了表扬,使得许多幼儿都改变了原先的态度:叶禹希拿来毛巾给她擦嘴,顾思雨拿来拖把……原来紧张的氛围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大家一起其乐融融,干得热火朝天。

四、利用家园联系册、家访及接送孩子期间与家长进行交流,共同配合,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家园联系是幼儿园教育成果能否得以延续的重要保障,家园就如同鱼和水,缺一不可。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幼儿园教育只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得到落实的。因此,向家长进行培养孩子同情心方法的宣传势在必行。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只要有正确的引导,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定能培养出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一代新人。

 

 

当孩子哭闹时

有些孩子常会有哭闹的现象,家长非常头疼,认为孩子哭闹就是耍赖、撒娇、自我中心意识膨胀的表现,是必须制止的,可是有时对此却束手无措。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哭闹呢?其实孩子哭闹都是有原因的,有些是合理的。如刚开学周围陌生的环境给孩子造成的不安,父母的言语、声音、态度、表情的变化给孩子造成紧张的情绪等等。

那么面对孩子哭闹该怎么办呢?理解孩子、倾听孩子是很重要的。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不要去制止孩子哭闹,否则只会加重孩子的紧张、焦虑与不安,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导致孩子在下次同样事件中更强烈的爆发。孩子在哭闹中会自动启动自身的心理康复机制,从而恢复理性,走出不良情绪。

其二,不制止孩子哭闹不等于消极处理,而是在孩子哭闹的同时,倾听孩子,帮助孩子说出他的紧张、焦虑与不安,并告诉孩子他是安全的,父母是爱他的,从而慢慢化解孩子心中紧张或焦虑的症结。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我们能真正认识到“爱”应该在什么时候向孩子表白时,孩子的哭闹便将成为孩子与父母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机,并且问题的解决不仅治标而且治本,消除哭闹背后的心理紧张与压抑,从而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

其三,要倾听孩子,首先父母之间或父母与他人之间必须相互倾听,以缓解和消除父母心理上的紧张与焦虑,以保证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有平静、稳定的心理状态。

在生活中有的家长会不会有时也和我一样会用一句你再这样,我生气了让我们的孩子乖乖听话,请你们从现在开始改正吧用积极地心态去面对孩子的错误也许你会发现你所犯的错误比孩子严重百倍千倍,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孩子吧!

我们面对孩子哭闹时第一反应往往是紧张,即感到孩子与我们之间的对立、冲突,由于对立我们常会自己的愿望、意图强加给孩子,并试图改变孩子,最终却是加重了相互的不理解与隔阂。我们应与孩子共同面对问题,加深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理解与爱。     

 

 

不举手不等于"不能"

教师提问时,总有一些幼儿跃跃欲试,积极举手发言。而另一些孩子与他们正相反,从不举手回答问题。有的老师认为不举手的孩子锻炼的机会少,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不举手也要叫他们发言。 

  幼儿园中常可以见到,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平时伶牙俐齿、活泼好动的幼儿便把手举得高高的,甚至着急地站起来等你发现他;而平时言语不多、性格较内向的孩子总是缩在一边,充当旁观者。老师为了使每个孩得到发展,有时也叫不举手的幼儿发言,而经常看到的是,被叫的幼儿神情茫然,一声不响,这样做的结果是 老师的目的不仅没有达到,反而使不举手的幼儿产生被提问的恐惧紧张心理,久而久之,会变得更加沉默和自卑。对于不举手的幼儿,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不爱举手的幼儿多为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孩子,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锻炼他们,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例如,我们班的黄奕霖十分腼腆害羞,平时话很少,总是用一双漂亮的大眼睛悄悄地看老师,而当老师注意到她,她便迅速将目光移开。有一次,孩子们饭后在看动画片,而黄奕霖却独自一人在唱歌。我悄悄走到她 身边,没有打断她,原来她在唱一首英语歌《ABC》,我感到非常吃惊,不由得在地脸上轻轻亲了一下,并竖起大拇指说:“你唱得棒极了,以后把这首歌教给小朋友好吗?”黄奕霖听了用力地点点头。此后,黄奕霖不再是一只怕羞的“小黄莺”,教室里时常传出她快乐、优美的歌声,她的妈妈也说:“孩子胆子变大了,比以前活泼了。” 

  2.鼓励每个孩子都举手。当提出问题时,不要急于找某个幼儿回答,而是留给幼儿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在此时用老师最富影响力的语言鼓励幼儿勇敢地把手举起来。而此时,如果从不举手的孩子举起了手,一定马上把机会给他,不管他回答的是好是坏,教师都应对他这种勇敢的尝试给予肯定。相信有了这良好的开始,不爱举手的孩子会慢慢勇敢、大方起来。 

  3.在集体活动中,给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发言气氛。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我常组织幼儿玩接龙问答游戏,即当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幼儿思考之后,每个幼儿按坐位顺序依次回答,幼儿不必举手,只需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为了保证回答过程像一条龙连贯下去,每个幼儿都努力思考,认真回答,平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孩子也消除了紧张心理,轻松自然地站起来,有的甚至回答十分精彩。 

  幼儿是不尽相同的,作为教师应善于了解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促使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调动起不爱举手、不善于表现的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变得活泼、开朗起来,这样的教育才算真正收到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