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课题教研
课题教研
大班组2014.3-2014.6教育笔记----多区角融合来探究发现
发布日期:2014-6-27   点击:2404

郑维薇

苏州园林里建筑形式丰富多彩、山水花草内容多样,在欣赏过程中,能实现艺术、语言、社会性等的发展,在探索实验中,幼儿还会遇到很多有趣的科学常识,在表现创作中,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表现力,因此,我们在开展游戏时,不应单单局限于一个区角游戏中,而是可以将表演区、美术区、阅读区、建构区等多种区角的游戏有机的融入到科学游戏中去,通过“明了——迁移——表现”的模式,让幼儿把自己在科学发现之旅中的收获记录下来。

例如,在欣赏了长廊之后,我们根据孩子们的意愿,要为我们班级的园林制作长廊,在多次的讨论和尝试后,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了屋顶和椅子,然后他们开始搭建支撑材料——柱子,这是制作的关键部位,决定着作品能不能够站立起来,然而孩子们一开始选择的吸管太细,制作的成品根本就站不住。其实这个问题在她们找材料的时候我就已经发现了,但是我没有立即指出来,而是给了她们自己尝试的机会,当她们遇到这个问题时,再与她们一起讨论“站不住”的原因,引导他们回忆在科学区做实验时得到的有关“平衡”和“承重”的经验,让他们根据已有经验再重新考虑需要什么材料,重新进行尝试。这样既尊重了他们的游戏积极性,也让她们对材料的属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将自己在科学区获得的经验进行迁移。

在我们班级的建构区有一项长期的工程,就是搭建我们班自己的园林,里面的亭台楼阁、假山门洞、花阶铺路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搭建。在建造过程中,我们让孩子将自己在日常活动中制作的亭子、假山等等作品放置在这个小园林里,同时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在科学实验中获得经验和成果运用到搭建活动中来,比如一开始他们在搭建小桥时遇到的承重问题,在设计“拱桥”和“九曲桥”的游戏中得到了解决,根据实验结果,孩子们搭建了一些承重比较好的桥,并在上面放置了“人”,让小园林里的桥上也有了观光的“游客”。 在科学区里,孩子们把自己种植观察的鲜花采集下来,制作成干花,方便展览和保存,随着游戏的深入,孩子们把制作的干花也拿到了小园林布置……随着集体教学与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班级的园林也在一点一滴的慢慢建造,初具雏形。通过这种多区角融合的方式,将孩子科学的探究和发现,借助艺术的手段,创造性的表现出来,使其进入一个充满审美情感体验的境界,又加深了孩子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如何找到科学与艺术游戏的整合点

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学习可以说就是游戏”。在个别化学习时采用游戏的形式,不仅能让幼儿获得快乐体验,还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科学游戏的内容千变万化,注重操作探究;艺术游戏的内容同样丰富多样,鼓励实践创造。要找到两者的整合点,就是要将它们有机结合,实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首先,我们要预见整合点,在开展每次活动前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核心概念,一系列的游戏都围绕着这个核心概念来展开,为幼儿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理解世界的平台。例如:在活动中,我们根据贯穿性主题“园林里的花卉”提炼出了一个系列活动“园林花卉展”,根据季节变化,每个月选定一到两种花卉在科学区里进行“展览”,比如六月的花卉展以荷花为主题,在欣赏活动《拙政园里荷花香》之后,我们请部分幼儿回家收集关于荷花的种植生长特性、荷花的叶子、果实等的小知识,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成小海报放在展览区内,并请他们在展区里当讲解员,为来参观展览的孩子做讲解。我们还将两朵荷花移植到了我们的展览区里,让幼儿近距离的观察实物,而不是图片,帮助他们加深对荷花的认知。同时,我们请孩子自己来照看展览区里的荷花,让他们依据自己收集的种植知识来商量制定照看计划,分配每天的照看工作,在游戏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经验的提升。除了六月的荷花展,在这个系列活动中,还有一月的梅花展、三月的桃花展等等,以各种花卉为整合点,让认识花卉、了解各种花卉的特性成为科学区中的核心概念来展开游戏。

其次,注重从游戏中发现整合点。在实践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在幼儿开展的游戏活动时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随机教育。例如:在“苏州园林真好玩”的主题中,我们和幼儿一起欣赏了园林里的各种桥,孩子们制作了很多的桥,并把他们放在建构区里搭建。在一次游戏中,曹舒涵突发奇想,在桥上放了几个人,结果有两座桥依然站立在那里,但其他几座桥都塌了下去,其他小朋友看到后,就研究了起来,为什么有的桥倒了,而有的桥还是完好无损。于是,我们根据孩子的这个兴趣点,在科学区设置了建造“拱桥”和“九曲桥”的主题,我们提供了各种不变形和变形的纸,让孩子做桥面,用牙膏盒做桥墩,同时提供雪花片积木,要求他们在桥上放置积木,检验桥的承重能力,让孩子实验观察。

 

 

 

苏州童谣——游戏与学习并存

在具体的幼儿园一日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每个孩子家庭背景、性格、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以致于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不同,与老师的沟通及互动也有强弱之分,有的孩子自身对不同学科的认知也不均衡,如果老师和家长听之任之,不作及时调控,将会制约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内在潜力的挖掘。实践证明幼儿非常喜爱和传唱的琅琅上口、简洁押韵的童谣,对于提高幼儿表达能力与参与活动的兴趣,拓展幼儿思维,解决知识难点有着操作有效、简便,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我们收集了大量童谣,并被孩子们广泛灵活地运用到了户外、区域、表演、看图说话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实验的推广。

     比如童谣:“东边过来一只羊,  西边过来一只羊一道来到小桥上你呀不让我,我呀不让你一道掉到河中央。”在念童谣的时候,大家都被有趣的内容逗的哈哈笑,还自发的在表演区里表演了起来,于是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对孩子们进行了礼仪教育。

又如童谣:“正月初一吃圆子,二月里放鸽子,三月清明去买青团子,四月蚕宝宝上山结茧子,五月端午吃粽子,六月里摇扇子,七月莆扇拍蚊子,八月中秋剥剥西瓜子,九月登高去打梧桐子,十月剥开枣红小桔子,十一月太阳头里踢毽子,十二月年底搓圆子 。”这首童谣以十二个月为线索,从节庆、天气、习俗等方面,每个月说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让孩子很容易就记住了一些苏州的地方习俗。在此基础上,我们请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重新再对这首童谣进行了创编,象这样没有模式的即兴创编童谣,孩子们不仅在角色表演、故事表演中应用,还当作了音乐节拍三五成群的在跳绳、跳皮筋、排球中使用,全班孩子一个也不少的反复传唱着他们自编的童谣。

游戏中遵循情境教学,循序渐进、重复传唱的原则,从而让孩子们在诵读、游戏中,避免学习压力与焦虑,而以轻松、愉快的生活方式,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幼儿园的快乐,感受老师和小朋友的亲情,获得学习的自信和动力,同时促进老师和孩子的共同发展!

 

 

 

午睡音乐

午睡对于大班的孩子们来说已经十分习惯了,但是由于马上要升入小学了,部分幼儿开始不会好好午睡了,这一直是让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

在周计划中,我们的要求是让孩子安静进入午睡室,能较快地脱衣服并折叠好,安静午睡。可是到了午睡室孩子们就像小鸟一样唧唧喳喳说个不停,不管我喋喋不休地提醒他们“小嘴闭起来”、“比比哪个宝宝先安静”,有时还命令式要求快速安静。可孩子们露出来的表情是很不开心,无奈的小脸假装闭上眼,有几个调皮孩子一会儿,又睁开眼,小手喜欢晃来晃去,需要老师站在他小床旁边用眼神督促好几次,才能安静地睡着。

对这样的午睡场景我们在小班、中班时进行过很多的小红花、五角星等奖励,可是,我们是大班的孩子了,用这种办法也不见好转。我要把自己多次提醒地话语,孩子不喜欢听改成听古典音乐,孩子就喜欢听了,今天开始午睡时,你们什么时候安静,我什么时候开始放音乐,孩子高兴地叫了起来,马上有能干孩子说,我们别吵了,让老师放音乐呀,快点没有声音,沸腾的午睡室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每一个孩子就像睡在摇篮里,静静的享受着古筝、琵琶的声音。孩子天生就喜欢听音乐,这样即培养孩子的无意注意,锻炼他们的听力,培养记忆力,想象力。比起“磨破嘴皮”的说教来真得是轻松许多,有效许多。

专家研究认为 ,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 ,是一种物理能量 ,而适度的物理能量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 ,这种声波引起的共振现象 ,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科学家们还认为 ,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中 ,可以改善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 ,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健康的活性物质。良性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可改善人的情绪 ,振奋人的精神。所以让孩子跟着轻乐曲,层层深入的将幼儿的午睡与音乐故事进行有效的互动到底。

午睡时能够听到音乐,使孩子们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感,更重要的是孩子能早点入睡。每当我讲完故事后,一般就不用语言催促,孩子们很快入睡了,我和孩子们都尝到午睡的甜头。我相信,让大班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午睡能听到美妙的古典音乐,给他们留下一些美好地记忆。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一起努力吧!

 

亲近苏州园林

孩子们在接触了大量现代元素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现和了解却甚少。因此,我们站在较高的层面,以较宽的视野,探索传统与现代艺术在课程整合中的途径:一方面充分利用苏州的环境、文化和艺术资源,让幼儿产生丰富的艺术感受。我们带领幼儿参观观前文化城,欣赏园林,领略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风貌,接触本土文化……使幼儿感受这个城市带给我们的精致和亲切,帮助他们积累感性认识,将绘画活动融入自然风情,融入生活,在大胆的想象和勇敢的创造中获得自然发展;另一方面我们结合传统节庆、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等活动,充分感受吴文化特有的韵味,激发他们对家乡、对吴文化遗产的热爱,并从中吸取精髓,获得灵感,将民族魅力和时尚风情植入心田。

我们生活的城市——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素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苏州古典园林布局奇巧、建筑精美,并如同一个大舞台般为世人呈现出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艺术形态,可以为幼儿创造绘画与手工制作提供借鉴,丰富幼儿的创作素材及审美感受。

在课题活动中,我们演绎出独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如《欣赏苏州园林》主题活动中,我们和幼儿一起强烈地感受到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的文化演变。通过园林这个特殊的载体,幼儿懂得了现代园林与传统园林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并以美术的视角深入了解和探究园林的历史、建园特殊等相关知识。我们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美术活动:欣赏活动《美丽的漏窗》;手工活动《漏窗》、《鹅卵石》;孩子和家长利用身边的材料(具有民族特色的布、纸张、塑料袋、包装盒等等),制作出各种漏花窗,幼儿不仅感受了中华民族园林文化的魅力,更欣赏了现代园林独特的审美情趣。

我们还在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中结合“苏州园林真好看”、“苏州园林真好玩”等主题活动,组织了很多相关的自主性学习与创造活动,依托多个区角,着重在美工区中开展了具有连续性的“小小园林”活动,让幼儿根据自己在集体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在美工区中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园林中的一些艺术元素,来反馈自己对园林艺术的理解,发展幼儿的空间认知与创造能力,最终建构属于我们班自己的苏州园林。

 

开放材料,鼓励孩子自由发现

大班的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他们在游戏中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观察和探索,有助于维持幼儿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好奇心。话虽如此,这一点要实现起来的确有些不容易,因为我们总是试图让孩子能在游戏中获得些什么,我们设定了目标,投放了结构化的材料,自然也希望孩子能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下去,少走些弯路,一下子就能了解游戏的核心,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然而我们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性,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经验背景来到这趟发现之旅中,看到的风景自然也会不同,因此,在开展游戏的时候尽量避免同一化的目标和要求,在结构化和低结构化游戏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意志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鼓励孩子自由的去发现。

在欣赏完园林里各种造型的亭子以后,我们在科学区里投放了立体拼图——亭子,要求幼儿根据不同造型的顶,寻找相对应的地面、柱子、椅子来拼搭。在游戏中,我们提供了同比例的设计图纸、小型图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操作方式,例如在一次游戏时,沈子涵把同比例的图纸衬在底下,然后取出相对应颜色的柱子、椅子和屋顶,很快地拼出了一个完整的四角亭。李铭榴把一个六角亭的平面图样放在旁边对照。开始的时候不断地数着图上的柱子数,判断需要的柱子和椅子形状,随着拼搭的进行,她便摸到窍门:根据屋顶的形状寻找合适形状的椅子,再在椅子中间插入柱子,速度快了很多。曹舒涵选的是独立操作,她选了一个圆形的顶,根据自己在欣赏活动中观察的圆亭的造型来搭配对应造型的椅子,然后在通过不断实验,确定柱子的数量。这三个孩子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选择的操作方式也不一样,有易有难,游戏结构有高有低,但是他们最终都顺利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收获了自己对亭子造型设计上的独特认知,特别是曹舒涵小朋友,她选择的独立操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自己对圆亭的理解和创造,比起前两个孩子的高结构操作,相信她收获的会更多,而对于另外两个孩子来说,他们还能够通过对其他操作方式的尝试,收获新的经验和成就感。

 

 

遇到问题多多想一想、试一试

区域活动时,我们组织小朋友欣赏了各种各样的公交站台,欣赏活动结束后,根据孩子们的意愿,我在班上开展了建构活动和美工活动“公交站台”。第一次活动时,孩子们遇到的问题还真不少,苏子晴说:“老师,我们班里没有公交车怎么办呢?”曹舒涵等几位女孩子说:“老师,我们没有东西盖公交站台怎么办呢?”郭以恒说:“老师,没有屋顶怎么办呢”面对小朋友的这么多的“为什么”,我鼓励他们自己去尝试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第二次活动时,我发现苏子晴和另外几个小朋友拿呼啦圈和纸箱做了一辆简易的公交车;曹舒涵等几个女孩子找来一大筐积木来搭建站台;郭以恒最终用魔法玉米搭建了屋顶。当然,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在活动中,他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不论他们提出什么问题,我总是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只有在他们确实需要帮助时,才给他们合适的指导。久而久之,他们再遇到:游戏时,材料不够用了、建构时找不到合适的替代物、建构时小朋友们快完成的作品被一个顽皮的幼儿碰到了……等等问题时,我们就再也不用愁了,因为他们知道应该如何解决。

人的一生会碰到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处理,在幼儿期我们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小问题鼓励他们解决、处理,使其看见问题肯动脑筋解决。这对幼儿的成长是很有用的。在游戏活动中,他们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总是支持、鼓励幼儿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玩,玩什么、怎样玩由孩子们自己决定,给了孩子宝贵的发展机会,使他们学会处理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学会了交往技巧。让孩子们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能轻松愉快地尝试探索玩耍。

游戏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所喜爱。通过游戏,可以让幼儿锻炼肢体,训练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也在游戏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也可以说幼儿是在游戏中成长的。因此,在组织活动时,不妨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们老师要敢于放手并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冲突,要多一份耐心,多一点等待,多给孩子一点解决问题的空间。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还可以使幼儿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自主性游戏中关注师幼互动

每个幼儿在自主游戏过程中参与游戏的体验不同、经验不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开展游戏讲评由此可以成为师幼之间、幼儿之间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分享快乐的过程。

在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来临的一天,佳佳说:“今天,我在美食一条街上班,有人要买粽子,是肉粽,虽然店里有粽子,但我不知道是不是肉粽。”我说:“你是怎么解决的呢?

佳佳继续说:“我就把粽子剥开,在里面放了一块像肉一样颜色的橡皮泥。” “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其他小朋友还有别的办法吗?”我立刻接住孩子的话题,很自然地把问题抛给了全体幼儿。有的说:“在放粽子的碗的外面画上标记,可以画鸡蛋代表蛋黄味道的,用咖啡色蜡笔画椭圆形的点代表赤豆棕。”还有的说:“我奶奶包的粽子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一种样子代表一种粽子的味道。”有小朋友说:“买回来的粽子,外面的包的绳子的颜色不一样,里面的味道也不一样。红线代表肉味的,绿线代表栗子味,红白相间的代表……

可见,孩子的观察非常仔细,社会生活经验也是非常丰富的,在教师的启发下都能从“客人”的需要出发,自发的想方设法地满足“客人”的需要,这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教师的引导也为其他孩子在下次游戏中碰到同类问题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有利于孩子下次游戏的进一步推进,发挥了孩子游戏的自主性。

教师在与幼儿分享其自主性游戏的快乐时,还可以利用此机会关注幼儿碰到的典型问题,在帮助他们解决的过程中,总结最优的策略与方法,并促使他们将之应用到以后的游戏中,实现经验与策略的迁移。如孩子们喜欢到美食一条街买东西吃,而且很喜欢外卖这种形式,于是发现教室里许多上班的地方都有饮料杯、蛋糕、馄饨等,“地铁司机”边开地铁边喝饮料 ,演员们演出时在后台吃点心……

为解决这一典型问题,我将一系列的现场镜头在与幼儿分享游戏快乐时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放给孩子们看,并和他们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吴衢昊说:“上班的时候不能说东西的,要吃就在店里吃。”有的反对:“有时候上班上到一半的时候,觉得肚子饿,我趁没有客人的时候吃一点。”还有的说:“上班吃东西被老板看到要扣钱的。”经过大家的讨论,一致认为:娃娃家可以叫外卖,中午休息的时候可以外卖。

有了孩子们的这些好主意后,大家“上班”的环境果然整洁了许多,可见“一种存在多种可能性和诸多获取成功的方式的氛围能鼓励幼儿去思考、去相互作用和创造。”

 

 

区域活动中科学区的有效创设

一、创设环境——吸引孩子主动探索

幼儿是通过积极地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的相互作用来学习的,他们不是被动地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影响的,因而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又可操作的环境,让幼儿主动、自由地去探索、参与学习,去实践,去发现。

因而在创设“科常区”时,我提供了一个有准备的、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有序的环境,既是开放的、变化的、又有多种探索发现机会的环境。充分利用角 落,发挥其中蕴涵的教育作用,让孩子获得充分活动,和谐发展。这样没有了压力、没有了成人干扰的环境,孩子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需要自由选择,主动探索。

二、材料投放——激发孩子主动探索

幼儿的探究质量很大程度上受材料的制约,因而要激发幼儿大胆探索, 我们投放材料时要精心考虑: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原有经验;是否具有科学性,全面性;是否针对孩子的个别个别差异,使材料呈现层次性、具有不同的难度,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需求;是否贴近幼儿生活,幼儿能否真正理解和内化;是否能重复操作,维持幼儿探索的兴趣等等。

例如:科学活动“屋里的秘密”,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用布围成的“小屋”、手电筒、电池、装配手电筒的操作提示卡、手影图片、记录卡、笔等。其中分为了几个递进层次的活动:(1)装配手电筒:第一层次:看着图示完成手电筒的装配;第二层次:观察手电筒,自行完成手电筒的装配。(2)有趣的手影:第一层次:看手影图片,学做手影;第二层次:创作发明新手影,并记录。(3)会变得影子:第一层次:试试、找找哪些东西有影子;第二层次:光源位置不同,了解影子的变化。

在孩子们的探索中往往会出乎大人们的意料,有时是我们成人想不到的,甚至是无法办到的,但他们有主动探索的精神,敢于独创的勇气,这就是可贵的。他们会根据事物的某些细微之处去推测,探索,他们富有创造力又不失童趣。实践中让我也进一步懂得了科学教育一定要以尊重孩子的认知与情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充分考虑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注重创设和利用周围的环境,引导孩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与环境进行互动。孩子在探索活动中锻炼了能力,发展了思维,而且也培养了不畏困难、大胆、主动、灵活等一系列对探究能力发展有益的个性品质,实践证明,探索真的让孩子变得自主起来,学得更快乐、有效。

 

招聘广告

在游戏过程中,我发现小餐厅又出现了一份广告,问了餐厅服务员丁一之后我才知道这是一份促销广告。对于这份广告我提出了质疑:“可是我看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们可以请一个人站在这里给客人介绍的,人不够的话可以再招一个。”于是他马上决定再制作一份招聘广告……在分享交流的时候,我请郭以恒上前来给大家介绍这件事的经过,同时把他制作的招聘广告呈现给大家看。

师:郭以恒,你制作好这份招聘广告之后有没有人来应聘啊?

郭:有的,曹舒涵来了。

师:(转问曹舒涵)你是看到了这份广告来的吗?

曹:不是的,我不知道这份广告是什么意思,是郭以恒告诉我的。

师:(问全体幼儿)为什么大家没有来郭以恒这里应聘这份工作呢?

幼:因为我们看不懂这份广告。

师:那怎么才能让大家看得懂,把这份招聘广告做得更好呢?你们来帮郭以恒出出主意吧!

幼:可以在广告上写清楚是要招聘一个服务员,字不会写可以请老师帮忙。

幼:可是有的小朋友不认识“招聘”两个字啊!!

幼:可以标上拼音啊!

师:是的,老师很愿意帮你们这个忙!郭以恒,你觉得这样好不好?

郭:好的!

    接着,其他幼儿又给郭以恒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如:可以在广告上画上花边,把广告制作得更漂亮;还可以像肯德基那样请这位服务员在餐厅门口发优惠券,不是单一的优惠券,而是那种一大张的优惠券,可以让客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撕下一张来使用……

分享交流是游戏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旨在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平等沟通。有感受,共分享;有经验,共交流;有问题,共探讨,为每个幼儿创设在感觉自我的同时,也感受他人的机会。对于大班,则应更多地激发其创造性意识、再探索的欲望、自信心的建立以及合作上的成功。幼儿都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把自己的活动感受表达出来,得到老师的表扬或帮助,得到同伴的认可。此时的教师更应该是一个欣赏者,旁听者,穿针引线,或简短地提问引导,或夸张地疑惑、鼓励,尽可能让多一些的幼儿发表自己的感受,要善于运用随机评议的方法,特别要灵活地抓住游戏中有意义的小事,及时地加以肯定。

本次的游戏中出现了新的情节——招聘广告,这是丁一的个别经验,他能将生活中的情节迁移到游戏中来,可是毕竟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在制作广告方面遇到了困难。在整个过程中,我运用了几个简短的问题为整个分享活动推波助澜,通过这样的交流、互动与经验分享,让幼儿的个体经验成为了集体经验,并用大家的智慧将各自零星的经验组合出了最终的办法,还进一步丰富了促销活动的内容,出现了新的游戏角色——促销员。

    经过调整,我与幼儿共同制作广告,并在今后的游戏中进一步观察幼儿促销活动的游戏情节发展情况。